中国区域经济新一轮周期的格局开始确立
如图是2019年H1的各地级城市(含直辖市)的GDP增速列表。
可以清晰的看到:强者恒强、优势城市领先幅度加大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之间,经济增长的分化与极化现象开始出现。
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因为严控人口自废武功,天津重庆苏州因为政策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原因近两年有低谷。其他大型城市增长速度普遍不错。
而相对应的,落后地区、中小型城市,大部分增长明显滑坡,甚至出现负增长。
少数情况比如福建宁德等,是因为有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的拉动;或者是过去基数过低,但基建高峰刚推移到这个地方,或者是因为有一些重大建设项目落地。
中国逢9换道,每10年为一个周期的说法大体是成立的:
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走向的是出口导向型的道路,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起飞,内陆与沿海差距日益拉大。99-08年,中国的基建也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仅为个别重点城市有规模化的基建)。
09-18年,中国的经济特点是大规模的基建、房建驱动,或者投资驱动。期间货币大量超发,大规模的基建覆盖全国,沿海城市增长失速(除了少量自主创新能力极强的如深圳以外);内地城市因为基数低、大规模基建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沿海。这十年大家的感观是沿海与内地差距迅速缩小、过去只能在大城市看到的高端基建、地产以及公共建筑项目,在中小城市也遍地开花。15-16年实行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是基建、房建驱动周期的高峰和顶点。
从17年开始,地方债问题开始浮现,同时M2的发行明显得到控制(增速掉到10%以内,已经连续两年多在8%-9%之间,比实际GDP增速高不了多少,甚至未必赶得上名义GDP增速),中国的总体基建规模已经peak掉了,未来大趋势只会向下不会向上。
这个影响在18年开始显现,18年开始,中小城市普遍财政吃紧,个别区县甚至公务员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中小城市增长失速的趋势开始确立,并且中小城市的基建开始明显放缓。19年这个趋势不仅没有缓解,反而程度加深且固化。
可以判断:19-28年,这个趋势会深入持续下去。中国的城市会上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格局。中小城市因为缺乏产业支撑,在上一个周期的一波基建大潮过去之后,债务问题会长期困扰,基建会长期停滞,GDP增长会长期跑输全国平均,甚至陷入负增长。而大城市,特别是产业押对了的大城市,因为有产业支撑、聚集效应明显,财政能够进入良性循环,会长期跑赢全国平均。
19-28年的这十年,将会是消费驱动以及科技创新驱动的十年。
只看某一个省,这一趋势也是成立的。
沿海地区的广东省,深圳和广州,增长速度分别为7.4%和7.1%,全省平均是6.5%,TOP2跑赢全省平均;如果看名义增速,深广优势更大。而穷的粤东、粤北,如河源、潮州、梅州、韶关、揭阳等低于全省平均,名义增长差距更大;另外中山、湛江也不行。广东省内极化效应明显拉大。
山东也是如此,济南青岛跑赢全省平均,穷市跑输全省平均,差距在拉大。山东的极化效应也开始显著起来。
江苏也是如此,除了苏州因为经济转型的原因这两年处于一个增长低谷以外,南京明显跑赢全省平均,无锡也是。穷的连云港、盐城等跑输全省平均。江苏也开始出现省内地市的分化与极化。
【 在 anisotropic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图是2019年H1的各地级城市(含直辖市)的GDP增速列表。
: 可以清晰的看到:强者恒强、优势城市领先幅度加大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之间,经济增长的分化与极化现象开始出现。
: 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因为严控人口自废武功,天津重庆苏州因为政策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原因近两年有低谷。其他大型城市增长速度普遍不错。
: ...................
中西部省份这个趋势也成立
四川、江西和新疆,也是省会城市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平均,而穷的城市往往不如全省平均。
过去10多年,常常看到的:大城市增长速度一般,而小城市因为基数低,在基建、房建加持下,增长速度快于大城市的情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后大城市增长速度快于小城市才是常态。中国的基建、房建高峰期无可挽回的过去了。
其实股市反应更早一些,从16年下半年开始,大盘绩优股和小盘股就开始出现分化,漂亮50和要你命3000,小盘股被抛弃、大盘绩优股受到追捧,到19年很明显了。
【 在 anisotropic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图是2019年H1的各地级城市(含直辖市)的GDP增速列表。
: 可以清晰的看到:强者恒强、优势城市领先幅度加大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之间,经济增长的分化与极化现象开始出现。
: 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因为严控人口自废武功,天津重庆苏州因为政策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原因近两年有低谷。其他大型城市增长速度普遍不错。
: ...................
财政问题不用担心,中央组织转移支付就是了。
当然,转移支付的钱肯定都是投给中央,投给“中央政务区”的,北京——市政府搬到通州的那个北京,是捞不到的,北京市民也享受不到,只有中央政务区的居民,也就是中央政府公务员以及配套的服务人员可以享受到。
基本上,这就是华盛顿特区的财政模式。
【 在 Ctfgl (Ctfgl)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里面有个巨大的风险就是北京的经济拉动由谁来替代。现在政府寄希望由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特区来顺畅完成转移,但忽略了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的吸引作用。很有可能京津冀留下的只是服务中央核心区的服务产业,其他真正有活力的产业都跑长三角珠三角去了。
: 发自「今日水木 on 没有」
核心是去中心化,避免城市发展摊大饼。
从前些年公众了解的了解的情况看,这一届中央的思路,是把大型城市的各类只能中心分散到数个不同的城市。
比如,国防中心明显是要往西安搬;
政务中心留在中央政务区;
X津冀交通中心专给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准备迁往雄安;
……
当时中央说雄安是千年大计,指的就是这种中心离散化的发展思路。
倘若真的实现了,那确实是建立了一个千年不易的发展构架,让未来千年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潜力都不会见底。
反过来说,如果无法把城市智能分散开,光是房价问题和交通问题,未来十几二十年就能把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给压垮。
【 在 tedxyz (ted's sweatcoat)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搞中央政务区的目的是啥呢,一般要搞都是迁都另建政治首都。北京这地方气候又不好,硬要呆在这里,只有风水好这个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