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里,我觉得有三种人特别喜欢说“性价比”这三个字。第一种是互联网写保险的大v,经常说,我们要买“性价比”高的产品,这里的性价比主要指的是保障责任一样的前提下,价格尽量低。第二种是一些大品牌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喜欢说,别总追求什么“性价比”,都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便宜没好货,他们主要想说,产品是便宜了,可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坑。第三种就是客户,客户喜欢说,我想买个“性价比”高的产品,客户说这句话主要是想买个没坑,责任好,价格又能尽量便宜的产品。
我还没做保险时候,跟很多代理人说的一样,我认为保险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本身应该不存在性价比这回事,等我开始认真接触保险,看过很多很多文章资料对比表后,我发现同样的保障是有不同的价格的,甚至保障更多的产品,比某些保障低的价格还便宜。后来从业后,我才理解到客户想要的性价比是什么,不仅仅是价格低,也要看产品的具体责任,哪些责任是实用的,哪些是值钱的,同时,也要看理赔与服务等等。我下面挨个险种说,到底怎么呢去看我们需要的“性价比”。
1.定期寿险
为啥先说定期寿险,因为好说哈哈哈哈。定期寿险的责任基本上都是一样,就是保障身故跟全残(只保身故不保全残的直接pass),有的还会有一些可附加轻症豁免或者其他锦上添花的小功能,但最主要的还是寿险本身。首先我们要能过他的健康告知,保证我们能买上,在能买上的产品中,性价比主要就是免责条款跟价格。免责条款越少越好,价格也是越低越好。因为责任清晰简单,理赔条件好判定,纠纷少,所以很好确定性价比。
2.重疾险。
重疾险是大部分家庭保费支出占比最大的,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险种,也是最最让大家在乎“性价比”的险种。这里很多客户有一个误区,就是经常会把性价比理解为保额与保费的比。经常会出险客户的疑问“怎么你这个50万保额要1万多,我看网上的都是六七千就够,你这没有这种性价比高的么?”这里我要跟大家讲一下,重疾有很多种分类,但老百姓常遇见的分类就是:含身故责任 跟 不含身故责任。前者我们俗称储蓄型,后者我们俗称消费型,其实保险专业术语里没有什么“消费型重疾险”之说,但网上叫的多了,大家也就都这样叫了,有助于客户理解。储蓄型一般是说保终身含身故,不管是罹患疾病还是任何原因身故,都能拿到保额,同时现金价值一直增长,后期会有现金价值超过已交保费的情况,也就是退保后拿到的钱比交的钱还多,类似一种储蓄。 消费型一般指的不含身故的,甚至是保定期的,也就是有可能达不到重疾理赔标就身故了,或者说保障期间到了还没有发生任何理赔,那么合同也就终止了,拿不到赔付,也就相当于保费消费掉了。
重疾险的性价比请注意,要同类重疾险去比较,消费型就跟消费型比,储蓄型就跟储蓄型比。千万不要以为消费型价格低就是性价比高。自己适合什么样类型的重疾险,先跟保险顾问一起确定,然后再各自类别中再去寻找自己所要的“性价比”。
重疾险的性价比主要看几个维度:1.产品责任,包括赔付次数,赔付比例,分组情况,轻症豁免,癌症二次等等。 2.公司层面,包括理赔数据,增值服务,是不是能让你满意或者踏实等等。3.是否有坑,比如高发的轻症没有,某些病种理赔条件苛刻等。4.价格。在前面几个的加分减分项汇总后,我们也要根据价格来判断性价比。
所以一个重疾险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判断他的性价比也是需要综合考虑的。但告诉大家,重疾不是一分钱一分货,是一个最有可能买到高价低保障的险种,慎重选。而且一定要同一类型的之间去对比。
3.医疗险
医疗险种类就非常多了,高端医疗泛指可以去私立医院,包括境外医院的。中端医疗泛指可以去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这种的。百万医疗是只报销住院,可以去公立医院普通部的。中高端医疗的性价比分析起来比较复杂,因为细分的责任太多,除了基本的门诊额度,住院额度外,还要看是否孩子可以单独购买,是否有中医,是否有疫苗,是否含xx医院,是否限制这个限制那个等等,所以中高端医疗我们主要先分析需求,在满足需求的产品中选择一个价格合适的产品就好。
老百姓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百万医疗,身为全公司百万医疗最多的人,非常想跟大家聊一下如何看百万医疗的性价比。百万医疗的“性能”看起来都差不多是吧,都是住院报销几百万。但实际上需要看的点很多:1.续保条款是否美丽,好的续保条款是无须审核,不因身体情况发生变化或者是否发生理赔而拒绝续保或单独调整费率。 2.是否对靶向药或者放化疗有额度限制,这个是最花钱的,有的百万医疗会单独限制额度。 3.增值服务,比如绿通服务,外购药,住院垫付出院直付等,这些在实际使用中都很实用。4.特别规定,比如某些百万医疗如果罹患重疾后,没有用上当地的社保,也能百分百报销的等等人性化规定。5.理赔服务,这个跟保司有关,也跟购买渠道有关,医疗险纠纷较多,购买渠道如果专业或者有话语权的话,能帮客户很多忙。
我之前特别愿意推支付宝的好医保,我觉得价格最便宜,“性价比”最高。但是后面发现并不是,有很多的性能是很重要但是不体现在对比表里的,特别是理赔服务上,经历过惨痛的教训才让我明白有时候那百八十块不该省,真正性价比不是买个便宜。
4.意外险
意外险是支出最少的险种了,意外险的主要责任是意外身故与伤残责任跟意外医疗责任。如果仅仅想要意外身故与伤残,这个性价比挺好比,因为伤残的定义都是一样,那么同样保额,尽可能的便宜一些就好。但意外医疗责任,我个人不要看保额跟保费的比值了。意外医疗有一个最值钱的点,就是是否含社保外用药,含的话就比较值钱了。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就是意外险的救护车费用跟意外住院津贴。很多客户觉得这俩责任保额很低,不值钱,但是真用上一次,可能就把一年保费或者多年保费用出来了。所以大家不要只关注那种几十万保额的意外身故与伤残,以及上万保额的意外医疗,不关注这些三五百保额的责任,反而这些小保额的责任,才是常用到的。
同时意外险跟医疗险一样,属于高频率出险的产品,也要考虑出险后的服务问题,这个服务来自于服务你的顾问,服务你的购买渠道,服务你的保险公司等,所以意外险也建议不要沉溺与对比价格。
5.存钱类保险。
存钱类保险也有性价比嘛?当然有,而且非常夸张。存钱类保险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哈,主要就是一些年金险跟增额终身寿。年金险也分很多种,比如标准养老年金,我们对比性价比就是,同样缴费年限,同样的每年费用,到同一个年龄后开始领,谁领的钱多。如果是万能险,那我们就要看万能的保底利率以及现行利率(包括持续性),还有就是存取款限制以及手续费。如果是增额终身寿或者高现价的年金,我们就要对比内部收益率(IRR)等等。这类保险因为不太涉及到理赔什么的,所以对服务的要求少,更多的就是数值上的对比。
以上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不同险种到底去关注哪些“性能”,然后再去看价格。并非是价格越低越好,但也不是一分钱一分货。选保险不应该沉溺于对比表,因为很多重要的东西是对比表体现不了的,或者藏在对比表的角落不被发现的。选保险真的不是看几篇分析文章那么简单,一定要找一个专业的保险顾问帮你,真正“性价比”高的产品是在顾问的专业分析与实际经验结合你的真实需求一起筛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