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北大的第一附属医院
【 在 nodnodsp (程序员)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大医院跟北大是什么关系?
ft
吴老在北大医院创立的泌尿外科
他自己也总说自己是北大的人
【 在 cic (大萝卜头)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协和的院士,同时担任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名誉校长、清华医学院院长
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以巩膜、皮肤黄染为特征。新生儿黄疽可分为生理性黄疽和病理性黄疽。生理性黄疽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疽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期他临床症状。病理性黄疽于生后24小时之,内即可出现,2—3周后仍不消退甚至继续加深,或消退后复又出现,或于生后1周至数周后才出现。生后喂养延迟、呕吐、缺氧、寒冷、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疽。新生儿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疽。黄疽严重者尚可引起核黄疽,导致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本病属于中医“胎黄”、“胎疸”范畴。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机理将病理性黄疽分为以下三种。
1.溶血性黄疸: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疽,第一周内黄疽很快加剧,并伴贫血,肝脾肿大,重者出现水肿,并发心力衰竭,直至引起核黄疽。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早产儿注射大剂量维生素K、母亲临产前服用磺胺类药物、先天性疟疾等,均可早期出现溶血性黄疽,维生素E缺乏可导致早产儿后期溶血性黄疸。
2.阻塞性黄疸;黄疽持续不退,大便呈灰白色陶土样,食欲不振,出生体重偏低,肝脏肿大等。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综合征等多见。
3.肝细胞性黄疸:起病缓慢,常在生后1—3周出现,大便颜色变浅,初期可有厌食、体重不增等表现。肝脏轻、中度增大,实验室检查见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多由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等病毒感染所致。
[诊断]
1.有不顺产史,孕妇临产前感染用药史、输血史、家族黄疸史等1种或几种致病因素。
2.黄疽在生后24小时之内出现,或出生1周以后才出现,迅速加重或长期不退,或退后复又出现,并伴有厌食、呕吐,不哭,精神不振,肝脾肿大等症。
3.实验室检查: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205.2umol/L,早产儿血直接胆红素>256.5umol/L,结合胆红素及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者,即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出生7—10天后生理性黄疸应消退,如胆红素>34.2umol/L时即为病理性黄疸。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纸遮盖,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支灯管,下方距离患儿25—35cm)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鲁米那)。生后第1周给药,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3—7日可显效。也可首次给大剂量(8mg/kg/日),然后小剂量维持(4mg/kg/日)。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lOOmg/kg/日,可提高疗效。
2.中医药治疗
(1)湿热熏蒸:面目发黄,黄色鲜明,精神不振,不欲吮乳,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病情较重者,可见神昏,抽搐。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方药:茵陈10克、栀子3克、大黄2克、枳实3克、车前草6克、茯苓10克。
中成药:茵陈五苓丸、茵栀黄注射液。
(2)寒湿阻滞:,面目皮肤发黄,色淡而晦暗,或黄疸日久不退,神疲困倦,四肢欠温,纳少易吐,大便溏薄色白,小便短少,或腹胀气短,舌淡苔腻。
治法:温中化湿,益气健脾。
方药:茵陈1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附子3克、茯苓10克。
(3)淤积发黄: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日渐加重,腹满纳呆,神疲少动,食后易吐,胁下痞块,小便短黄,大便灰白,或见淤斑,唇色暗红,舌质色紫暗或有淤点、苔黄,指纹沉滞。
治法:化淤消积,利疸退黄。
方药:菌陈10克、栀子2克、柴胡6克、茯苓6克、白术6克、桃仁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制军2克、,甘草2克。
[预防与调养]
L妊娠期间忌饮酒,少食辛辣,不滥用药物。
2.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黄疽出现和消退的时间、颜色及吃奶、大便、精神等全身情况。
【 在 zangw (山涧清晨的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照那个蓝光灯,这个如果不很严重,我觉得没有必要。我儿子刚生下来,我们不懂,医生说去照,就给抱到儿科去了。花了2k.然后影响母乳喂养,后来麻烦大了。
北医三院
【 在 LifeXP (xp)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亲姨椎键盘突出,椎管狭窄,多处骨质增生。
: 请各位朋友帮忙?
: 多谢了:)
: ...................
协和以及北医为什么人才培养得分这么低?
【 在 jtly (嗯,喀先生是个牛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
: 1002 临床医学
: 单位名称
: ...................
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病?
因母子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称为“新生儿ABO溶血病”。90%以上病婴母亲的血型为O型,婴儿为A型或B型。这种母子ABO血型不合在所有的妊娠中并不少见,约占20%。但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则很少,仅约1/150,而且症状大多很轻,常常被忽视。其中只有约1 /5婴儿可能发生黄疸,其症状比Rh溶血病轻得多。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由于天然的抗A 或抗B抗体(IgM)的分子大,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而母亲为O型者比A型或B型人更容易产生抗A或抗B的IgG抗体,IgG抗体则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另一原因是新生儿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尚未充分表现出来,且与Rh抗原不同,不单独存在于红细胞上,而是也存在于其他细胞上及体液中。因此,A或B抗原也与部分抗A或抗B抗体发生作用,从而减弱了A 或B抗体对红细胞上A或B抗原的作用。患ABO溶血病的新生儿红细胞对Coombs直接试验的反应较弱或阴性,也可以表明这种细胞上的抗A或抗B抗体数量很少。因此,ABO溶血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与Rh溶血病也有些相同:①Rh溶血病在第一胎很少见,而ABO溶血病的患儿半数是第一胎。可能由于食物或外来物质中有类似ABO抗原的物质,O型人早已被A及B抗原致敏,因此在第一次妊娠时即可发生ABO溶血病的机会与多次妊娠发生的机会差不多。多次妊娠并不增加ABO溶血病的发病率。②溶血和贫血的症状都较轻。多数患儿出生时,很少有因贫血而出现明显的循环系统症状。少数患儿血清胆红素可以明显增高,但严重到发生核黄疸则少见。③血液中球形细胞增多较明显,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可持续数周,而Rh溶血病则很少见。④Coombs试验阴性或阳性。
本病由于症状很轻,一般不需要提前引产。婴儿出生后,大多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黄疸和贫血较严重,可作换血输血治疗和光疗。
【 在 ddlang (dd郎) 的大作中提到: 】
: 听说孩子会患溶血病的说,知道详情的请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