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不开放了
查不出来的
我同事之前把一个参与人的名字都写错了,和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致
然后让他直接签字也签错的
照样过了
不是高级职称 会导致限项的问题
系统不会专门为你这种事情 去处理
如果一个副教授,一个讲师,那就有问题
都是中级或者初级
系统开发者 不会为你这种问题 做一个核验的 who care
【 在 zfbdcyj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参加多个项目能查得出来,原则上所有的信息必须都一致。不过如果只有你的项目,学校认可的话也没人知道。而且现在立刻和科技处打电话,可以修改。
你们都没搞懂 为啥要区分 国内 国际吧
这些年一直在推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们的学术话语权 不能交给 期刊编辑和审稿人
这些话都是什么意思?
理解了这些话,再去理解国内和国际 还有困难吗?
【 在 Rsp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
: 作者中外国人的比例
: 读者中外国人的比例
: ...................
你要看谁去认定这个
为什么要区分 国内 国际,不就是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么?”
如果是国内机构认定,
那国际期刊,显然就是国外主办的期刊 叫国际期刊啊
国内主办的 叫国际期刊,那还区分毛的国内国际~!
而且现在人才申报,学科评估,代表作送审 都是按照主办方进行界定的
你要是宣传你期刊的影响力,你说你是国际期刊,没人阻拦你,但是这东西 又 who care呢?
只有我上面说的那些东西,才有人care~!
【 在 fr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不靠谱吧
: 国内就没有国际期刊?
看期刊编辑部设站单位
是国内 还是 国外
确切的说 就是 主办方
【 在 lovepp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主办方?出版方?
各大高校的做法 真的是Low B到极限
看的让人不齿
为了刷帽子数据,各大高校的丑恶嘴脸 暴露无遗
天天的破四唯 破 五唯
在海外优青申请上面 再次破功
啥都没改变 ,为了 刷数据 呵呵
终于有人总结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了:
在学术是休闲的时代,不会出现不端,会有学术质量的高低。
在学术为职业的时代,不端屡有所见,但有学科地区之差别。
在国外和国内,这些因素基本类似。
我国的现代科学起步晚,在国外已经职业化多年、学术不端发生多年后,我国的科学才逐步成为职业,所以学术不端发生的时间也“落后”于学术先行的国家。
但现在我国学术界已不是偶尔发生问题的初期,而在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的问题,尚无静息的趋势,甚至很多人担心会不会愈演愈烈,除非有较大改变。
其中,生物医学界发生学术不端的量和质,可能都比较突出。
中国生物医学界学术不端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学科性质、历史巧合、目前体系。
1)生物医学学科的性质。
相对而言:门槛低,利益大。
数学,特别是纯数学,门槛太高,一般人进不去;而利益小,投机分子不愿进去。
物理、化学、计算机、工程,一般也比生物医学的门槛高,有些的利益还相对小。
生物医学有些部分并不非常容易,但很多部分比较容易。
虽然不是鸡鸭猫狗都行,但智商平庸的人,可以看上去很成功,在美国有这种情况,而在中国显然有不少例子可以在事业上做的非常成功,扮演科学家,成为掌握行政和经费大权的领头人,或者以“商人”的才华通过忽悠扮演“企业家”的也不乏其人。
2)历史巧合。
二十世纪, 生物医学发生过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的革命。
基础方面是:美国的Watson和英国的Crick于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向全世界推出分子生物学。虽然之前1944年Avery等的工作也许更重要,但对世人来说,1953更有代表性和普遍认知。
应用方面是:旧金山的Boyer和斯坦福Cohen于1973年重组DNA技术的发明。
这两项工作,不巧正好在中国相对闭关锁国时期。1953-1973这一时间巧合,导致中国生物医学界出现断层。
也就是说,1949年之前留学西方的老科学家,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次老科学家,缺席了1953至1973年的两个革命。
这一缺席不仅是没有参加,而且没有观摩、绝大多数也没有学习。这样,导致一大批老科学家不能很好地对后来科研工作者进行质量传承和监督。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数学、物理、化学都没出现这种情况。1949年之前留学西方的老科学家、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次老科学家,在1976年之后,都能继续承担学术权威的重任,也能 传承学科和监督质量。
中国生物医学界只有极少数几个例子,有信心传承和监督、但被很多人认为极端,而作用受限。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和中国生物医学的大部分领域,都因为历史原因基本失去了传承和监督。
也就是说,1980、1990年代以后回国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年轻一代,在中国有年资高的科学家选择和监督,质量得到相当程度的保证。
而中国生物医学方面普遍出现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缺乏老科学家的选拔和监督,1980、1990年代之后频繁、长期出现问题。很大程度损害了中国生物医学界的标准。
无德、无才、无能成为--哪怕是局部的--主导,导致标准扭曲、道德降低、边线突破。
无德、无才、无能主导和影响下,相当的成功地故意排斥合适的标准、道德和边线。
3)现行体系。
中国的医生,特别是在医科院校附属医院的医生,大多数不愿意只做医生,而希望有教授头衔,认为教授才更被社会所尊重。
而教授就不应该是只行医。
还有很多学校(可能基本是所有大学),急切希望科研论文更多,以期在中国目前评价体系得到更多认可。
这就造成了中国可能是世界上论文工厂服务的最大对象。这一现象,有可能世界其他国家没出现过。
为了纠正这一体制机制问题,首都医科大学于2020年率先全国建立新的体系:临床教授体系。
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教授系列人员不需要发论文,只要是好的医生、加上为大学做教学工作(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其他,如带临床实习),就符合基本资格,当然做的好也是因素。
这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的19个医院、21个教学医院的医生,应该不会因为需要教授头衔而学术不端(虽然还有其他因素,不是学校体系本身能够解决、或者一时很快解决的)。
评奖改两年一次 就好玩了
大佬们这下 更要打破头了
【 在 Korrigum 的大作中提到: 】
: 开会只是一方面 评奖还是一年一次吧?
可以不要,但有些麻烦
要解释说明
【 在 spring22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疑问是反过来的
: 小论文已发表,是学位论文中的一章
: 学位论文查重前,需要把那章改了降重么?
是的
高校里面 生化环材学科 在高校里面是绝对的强势
其他学科 在他们面前都是小弟
就业市场上 这几个天坑学科 不受待见,所以又加剧了往高校里面挤
把高校里面的其他学科的空间疯狂挤压,美名其曰交叉学科
什么电子 机械 这种传统工科 正统的物理 居然一票都是做材料的人 在里面 真的是好讽刺
计算机也有一票做生物信息的在里面
【 在 SniperWolf 的大作中提到: 】
: 生化环材,对学生来说是天坑专业,对学校领导来说是个宝。。。。。。其他专业大部分学生都跑去就业了,只有生化环材的疯狂在内卷,挤进高校。。。。
学科间的倾轧 就是论文评价体系导致的
材料 化学 生物 好发文章啊,发高if的
万恶的if制度
【 在 universe2015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非(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的专业系,现在外面进来的基本都是材料 和 化学的!!!
: 弄得本专业外面的进不来。
材料学科 学术界 NS论文 一水一水的发
材料学科的学术明星 特别是年轻的学术明星 一波一波的制造
结果工业界,材料学科解决了啥呢?
天天石墨烯 钙钛矿的研究,真的需要他们研究的发动机材料,半导体器件材料,光刻机材料 碰都不碰
卡脖子卡成 尖叫鸡了
你是真不懂 还是假不懂?
工科理科化
理科材料化
还学科内竞争
是学科间倾轧
看看一流学科里面 材料学科一家独大 37个国家一流学科是材料学科 就知道是啥了
材料学科论文发的一水的牛逼 工业界的材料 被卡脖子 卡成什么样子了
【 在 nedveditaly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是学科内竞争吧?
南京大学作为文理科学校 这么唯sci 其实还情有可原
结果这个扩展到全国,什么高校都拿这个为评价指标
这些工科院校 以前的联系实际工程的 那波人 彻底被打趴了。
根本搞不过
【 在 cann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论文短平快
: 工程就比较难做
论文不是不好
但这个维度的评价体系 一家独大的情况下
高校的工科 彻底 理科化了
像交大疏浚船这种 标志性成果 再也出不出来了
看看交大现在的那些人才,一水的灌水达人
就没有一个做实际工作的,这可是工科院校啊
sci评价体系
把高校工科彻底做死掉了
现在的高校工科 都是只会灌水的 人才
【 在 cann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南大先搞得
人家说的是 学者的研究
不能以期刊的好恶 来做科研啊
不能什么好发,做什么
编辑喜欢什么 作什么
审稿人有啥倾向,就依着倾向去写观点
特别是社科领域
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啊,拍照拍那么多 有毛用啊
类比不对
比如一个贪污犯,每天嘴上要后来者仁义道德 公正廉洁
如果这个罪犯被抓了 我们不会批判他 这可能是真反省了
如果这个罪犯仍然逍遥法外,活色生仙的说这话,我们当然要批判他
【 在 gm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们着相了
: 想想看,如果有个罪犯说,你们要遵纪守法,不能不是野生动物。
: 你难道会给他批判一番?